翁仲玉器_翁仲-观天下

2023-04-23 12:32:00来源:互联网

1、王们除了要按照宫城的样子,在自己的归息之地,修建一定规模的陵园之外,他们还把百官拥立的威仪和气势再现出来,陵墓列石制度因此而产生。

2、我们现在依然能够看到,南朝、唐、宋、明、清帝陵的神道两旁,各具情态的石翁仲(石刻的文武官员),始终寂然地保守着一个王朝的气势和旧梦。

3、翁仲原来是秦始皇时代的一个大将,姓阮,身高一丈三尺(合今2.39米),忠勇憨厚、力大无比。


【资料图】

4、秦始皇东征六国时,西面狄夷不断滋事侵犯。

5、为了保持西北军事平稳,秦始皇令阮翁仲将兵把守临洮(今甘肃省临洮县)。

6、阮翁仲果然守土有责,不辱使命,多次击退外族侵犯,一时间,名声鹊起,保持了北方安定。

7、翁仲死后,秦始皇用铜铸造了一尊翁仲像,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,作为纪念。

8、后来,匈奴人来咸阳朝拜秦国,远远地看见翁仲铜像,还以为阮翁仲活着,都悄然转身离去。

9、此后,帝王们纷纷效仿,慢慢成为习惯。

10、随着金属用途的扩大,阮翁仲的造像逐渐变为用石头雕刻。

11、后来,人们把铜人像、石人像称为翁仲。

12、作为卫士,翁仲逐渐被列置在帝王陵墓上。

13、到了唐高祖李渊入葬献陵的时候,用翁仲仪卫皇陵,已经成了大唐帝王丧葬的基本形式之一。

14、公元635年(唐贞观九年)农历五月,李渊患上风疾。

15、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,他不想过多麻烦后人。

16、在弥留之际,李渊下了一道诏书:“陵园制度,务从简约”。

17、而到底怎么样简约,没有人能够知道。

18、一个月后,风疾就淹没了李渊的性命。

19、当时的治丧班子是相当庞大的,这个班子不光安排皇帝后事的整个细节,应当还细致地推敲过皇陵的规划,比如怎么修建献陵?地面都要有哪些建筑?他们反复斟酌过这些问题。

20、后来,献陵依照东汉光武帝原陵的规格和形制,修建在长安城北四十公里处的京兆三原(今陕西省三原县)徐木原上。

21、当年农历十一月的庚寅日,一队猎猎幡旗把大唐国葬的队伍引向渭北高原上的献陵。

22、这是一座坐北朝南,用黄土堆积起来的覆斗型陵墓,长方形的陵园夯筑了规整的城垣,四面开着神门。

23、献陵神门之外列置了一对石虎,司马道两边列置了一对华表(石望柱)、一对石犀牛和几对翁仲。

24、这些翁仲都圆雕而成,高达两米以上。

25、李世民希望司马道两边的翁仲,能像先前那样忠心侍君。

26、就这样,唐帝陵忝列翁仲的葬式,以习惯的方式在献陵确立下来。

27、大体帝王的心思如出一辙,往后各朝代的帝陵都沿袭了这个习惯。

28、这些翁仲分为文官和武官两类,文官翁仲持笏肃立、温文尔雅,虔敬中透着睿智;武官翁仲,拄剑恭立、威严肃穆,森然里藏着忠勇,它们大都身材魁梧、宽袍大袖、注视前方,唐代的雕刻艺术家们还赋予他们不同的个性特征,有的若有所思,有的庄重森然,有的虔敬谨慎,有的神清气爽。

29、翁仲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,和一个朝代的性格风骨连为一体。

30、815年,柳宗元在人生失意之时,与朋友刘梦得分别之时,曾经慨叹:“十年憔悴到秦京,谁料翻为岭外行。

31、伏波故道风烟在,翁仲遗墟草树平??”(《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》),近人郭伯谐也留下了:“行人欲问前朝事,翁仲无言对夕阳”。

32、帝陵翁仲的命运,似乎比皇陵本体要好一些。

33、五代温韬盗掘渭北唐陵的时候,实在对陵园地面的石刻不屑一顾。

34、那时候,他没有办法弄走一尊重达几吨甚至十几吨的翁仲,就是有办法弄走这些前朝故物,他实在不知道这些庞然大物对自己的将来有什么好处。

35、唐陵翁仲直接见证过皇陵遭到的匪祸,而自己终无大恙。

36、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,唐陵石刻一直没有引起盗墓者的兴趣。

37、然而,1959年,陕西博物馆(今西安碑林博物馆)由献陵搬走一只石虎(身长2.5米、高1.7米、胸宽0.85米,重约20吨)。

38、1960年,又搬走了一只走姿石犀牛(身长3.3米、高2.1米、宽1.2米,重约30吨)。

39、唐陵石刻似乎有了离开自己曾经执守着的土地的可能。

40、果然,上世纪末,唐宋帝陵前的石刻成为盗墓者觊觎的对象,给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。

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。

关键词:

上一篇:4月23日国内BDO部分厂家公布竞拍成交价格
下一篇:最后一页